探索

科學家發現1億年前螢火蟲祖先:發光部位大不同

生物發光現象廣泛地存在於各類生物中。在陸生動物中,能進行生物發光的物種大多都屬於鞘翅目昆蟲(俗稱甲蟲),而其中又以叩甲總科(螢火蟲與其近親)的物種最多。

近日,中國、捷克、英國古生物學者在1億年前的緬甸琥珀中發現一種原始的螢火蟲祖先:白堊光螢科(Cretophengodidae)昆蟲。

與現在多數螢火蟲為求愛而發光不同,這種螢火蟲「老祖宗」發光可能是為了防禦和自保。

科學家發現1億年前螢火蟲祖先:發光部位大不同

相關論文已於1月20日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生物學分會學報》上,這一新類群的發現對於研究叩甲總科中生物發光的起源與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領導此項研究的中科院南古所副研究員蔡晨陽介紹,科研團隊共研究了2萬多塊琥珀化石,從中發現1枚保存較完好的螢火蟲「老祖宗」雄蟲標本。

這種遠古昆蟲體長7公厘左右,相比現在的螢火蟲,它眼睛更大,頭部更加前伸,身體也更加柔軟。

更特別的是,現在螢火蟲的發光部位位於腹部末端,而這種遠古蟲子發光部位則更加靠前,位於腹部前端。

蔡晨陽說:「通過與現代相似類群螢火蟲的比較,我們推測,這些螢火蟲『老祖宗』發光並不是為了求偶,而是為了抵禦螞蟻、青蛙、早期鳥類等捕食者的攻擊。」

科學家發現1億年前螢火蟲祖先:發光部位大不同

Back to top button